专注锂电行业二十余年,布局三大领域产业链。公司深耕锂电行业,业务覆盖储能、动力、消费三大领域,产品体系丰富、应用场景广泛。公司营收稳步增长,2022年实现营收90.7亿元,同比增长59.3%;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.3亿元,同比增长244.5%。公司聚焦储能业务,2022Q3储能业务占比已达50%,我们预计未来有望贡献80%的收入。
需求端:多因素驱动储能需求高增,储能电池企业深度受益。我们认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高增,电化学储能空间广阔,从而带动储能电池需求高增,除此之外便携式储能等其他应用领域也给储能电池带来需求增量。我们预计2023-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规模(包括便携式储能等)为119、186、285GWh,2022-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5%。具体来看:
1)户储领域,成本下降、用电量增长、政策补贴等经济性因素+用户供电可靠性共同推动海外户储持续发展。我们预计2023-2025年全球户储新增装机规模分别达26、42、63GWh,22-25年CAGR为59.1%。欧美户储天花板尚远,远期需求空间广阔,我们测算得到22年欧洲、美国户储天花板渗透率仅为1.12%/0.56%。
(资料图片)
2)大储领域,政策面与基本面共振,随着利好政策、成本下行、招标高景气的共同催化,全球大储有望超预期增长。我们预计2023-2025年全球大储(包括工商业)新增装机规模为76、122、196GWh,23年同比增长135%。
3)便携式储能领域,户外运动和应急备灾需求推动便携式储能市场发展,美日为核心市场。我们预计2023-2025年全球便携式储能销量为1032.6/1481.7/2004.7万台,新增市场容量为7.0/10.6/15.2GWh。
4)其他储能领域,主要包括通信储能等:5G基站和数据中心大规模建设升级,通信后备电源需求高增。我们预计2023-2025年我国新增通信新型储能需求为7.9、6.9、5.9GWh;全球新增通信新型储能需求为10.8、11.2、11.7GWh。
供给端:产能或阶段性充裕,市场有望头部集中。2018-2022年,我国户储、大储、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大幅增长,其中户储22年同比增长达354.5%。考虑库存周期、运输时间、建设周期等因素,我们预计2023-2024储能电池出货203、311GWh。而各个企业产能积极扩张,供给增速或高于需求,储能电池产能或阶段性充裕,据GGII测算,2023年储能产能利用率为70%,2025年降至63%。我们认为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、客户资源和供应链优势的电池企业将维持较好的产能利用率水平,未来落后产能或逐步出清,具有优质产能的企业集中度有望提高。
技术趋势:专用储能电池大势所趋,钠电产业化未来可期。我们认为储能电池专用化、大容量、长循环趋势凸显。其中,户储目前主流为100Ah和50Ah方形铝壳电池;大储目前主流为280Ah电芯;便携式储能主流为圆柱18650电芯;通信储能主流为50Ah、100Ah方形或软包铁锂电池。新技术方面,钠离子电池材料资源储量丰富、理论成本低、产线兼容性佳,是锂电的有益补充,我们预计2023-2025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为1.86、10.92、30.91GWh。
公司提升规模、布局新技术,深化各产品竞争优势。1)产能方面,公司布局上游协同保供,多基地建设产能扩张。目前公司具有八大基地,2022年底公司产能约为13.4GWh,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产能实现翻倍以上增长。同时公司布局上游原材料,保证产品供应稳定。2)产品技术方面,公司产品矩阵完善,聚焦新技术提升竞争力。储能领域产品,户用、便携式占比提升,并积极打造高质量+高性价比产品路线,其中公司前瞻性布局钠离子电池产品,研制进度位于行业前列,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。3)客户方面,储能领域持续拓展头部客户,动力领域深入绑定现有客户。目前各领域的头部客户(如阳光电源、天合光能、古瑞瓦特、德业股份、正浩科技、中国移动等)大多都成为了公司的客户,并持续深化合作。4)市场拓展方面,公司深化海外布局,提升盈利能力。公司产品已通过欧洲、北美、澳洲认证,正在推进日本市场认证。
盈利预测和估值:公司整体受益于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业务的成长,我们测算得2023-2025年整体营收为162.60/235.75/306.54亿元,同比增长79.3%/45.0%/30.0%;归母净利润为12.5/17.9/23.7亿元;对应PE为17/12/9倍,与可比公司相比估值水平较低,首次覆盖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
风险因素:储能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、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、竞争格局恶化、原材料价格波动。